很多人起初觉得挑选一个 U 盘是件小事,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并非如此,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一、选择的开始
- 需求变化引发新选择:以前几个 16G 的 2.0 接口 U 盘就能满足需求,但随着需要拷贝大文件,普通移动硬盘又太笨重,于是就需要一款新的 U 盘。此时面对众多品牌和型号,人们往往犹豫不决,既要考虑速度快,又要考虑容量适中。同时,还需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来确定需求,是日常办公用得多,还是偶尔应急用得多。
- 参考他人建议:参考他人的建议十分关键。作者采纳了所长的建议,挑选了闪迪的 CZ74。因其价格实惠且性能优越,作者便欣然购买了。在挑选过程中,借鉴他人经验的做法颇为常见,许多人会上网查找各种评测,最终挑选出他们认为合适的产品。
二、闪迪 CZ74 的初体验
- 速度表现:拿到闪迪 CZ74 时心情愉悦,使用过程中发现它传输大量文件时,起初速度挺快,后来速度有所下降,但大体上还能维持在 10 到 16 的速度,最慢的时候也有 6.25 的速度。总体来说,速度并不算慢,大多数人都能接受。
- 高温问题:然而,这个 U 盘在用的时候温度极高,几乎能感觉到烫。这让人十分担忧,担心电脑接口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,可能会出现脱焊等问题。这样一来,这个产品的缺点就被凸显出来,之前的高速等优势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三、温度引发的担忧
- 测量与查询:发现温度异常后,作者着手进行温度测量,却发现数值接近体温计的最高刻度。查阅了闪迪官网对温度的介绍,以及网络上的 U 盘温度相关解释,却依然难以安心。毕竟,这关系到个人电脑的安全。
- 温度问题的普遍性:实际上,许多人在使用电子产品时,往往忽视温度问题,直到问题显现才察觉到其严重性。比如,某些手机若温度过高也会出现故障,更不用说一直插在电脑上的 U 盘了。
- 数据引发的疑虑:数据显示,温度问题未得到妥善说明或保障,这使得 U 盘的使用变得可疑。花钱购买产品,却可能损害其他设备,这并非我们所期望。因此,尽管其速度优势明显,但考虑到风险过高,我们只能选择放弃。
四、尝试铠侠 U366
- 购买前的询问:吸取了闪迪 CZ74 的教训,作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铠侠 U366 上。在购买前,作者询问了温度相关的问题,但商家并未给出明确的回答。尽管如此,作者仍选择了下单购买以作尝试。
- 外观与测试:收到产品后,作者首先观察了其外观,发现正反两面都有值得注意的地方。随后,作者开始对其进行测试。根据测试数据,铠侠 U366 的速度明显比 CZ74 要慢。在写入速度方面,CZ74 大约在 25 到 30 之间,而 U366 则慢了许多;在读取速度上,U366 大约只有 CZ74 的 1/50 左右,差距明显。
- 温度优势:在使用时,U366 发热并不突出,只是微微发热。与 CZ74 的烫手相比,两者差距明显。这时,我们意识到速度并非唯一要考虑的因素。即便速度略慢,只要能安全稳定运行,对许多人而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。作者因 CZ74 过高的温度而舍弃它,正试图在速度与发热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。
五、旧款金士顿的对比
- 速度测试与差距:取出那款老式的金士顿 DT101 - G2 进行速度测试。这款旧款产品在速度上与新款相比差距明显。科技不断进步,旧款产品在性能上难免会被淘汰。想想过去的手机,和现在的智能手机相比,功能上就无法相提并论。
- 旧款产品的定位:对于这款旧 U 盘,容量有限,速度较慢,在如今需要快速传输大文件的时代,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电子产品更新换代,旧款产品逐渐被取代是常态。不过,若非需求极高,旧款产品仍可继续使用。只是需认识到,它的性能相对较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