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普遍认为,购车时最关键的是汽车的三大件,很多人觉得只要这三大件做得好,汽车总体就不会差,而且它们的生产成本必然不低。
但为何速腾和朗逸虽然三大件相同,速腾的价格却更高?
汽车成本不止汽车本身
汽车的成本构成相当复杂,并不只是大家以为的车辆本身。在生产过程中,除了原材料和核心部件,还包括了各种设备和流水线的费用。以朗逸和速腾为例,这些车型多年未更新核心部件,模具和流水线都已使用多年,所以研发和维护的成本已经分摊得差不多,而材料成本并不是主要部分。此外,设备和流水线的高昂成本在长期使用中分摊到每辆车上,这表明核心部件在汽车总成本中的占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。比如在一些老工厂,这些设备使用了几十年后,每辆车的额外设备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大众在核算成本时,亦会纳入这些要素。比如,大众早期某些车型初期设备投资较大,但生产量提升后,每辆车的相关成本便有所下降,从而减少对核心部件成本比的过度依赖。
车型所属区别
朗逸是上汽大众的产品,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,而速腾则是一汽大众引进的外国车型。这种差异对两者产生了显著影响。朗逸在定价上更加自主和灵活,它能够在确保盈利的同时,通过降低价格来拓宽市场。比如在促销期间,朗逸可以自由调整优惠力度。
速腾这款车在技术方面受限于国外较多,毕竟它是引进自德国的车型。德国总部对其工艺和图纸的管控非常严格,因此进行任何改动都相当困难,这也对其定价策略产生了影响。例如,若只是改变外观的一个小细节,也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流程,耗时较长。而从车型分类的角度来看,朗逸则能更灵活地运用其价格优势。
上汽的成本控制优势
在成本控制方面,上汽拥有显著优势。作为上汽的资深员工,我深知这一点。朗逸作为自家品牌车型,上汽在生产环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。上汽有权决定朗逸所使用的材料和用量,并能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安排。比如,在设计朗逸车内装饰时,可以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。
一汽在制造速腾时,必须严格依照国外提供的图纸和制造方法,这样做使得成本控制失去了自主权。若想做出调整,必须得到总部批准,控制成本变得相当困难。比如说,若想将速腾上的某个部件替换为国内供应商的产品,实现起来就颇为不易。
利润计算模式
上汽与一汽在计算利润时都极为慎重。在设定产品价格时,他们会具体规定毛利率和净利率。尽管朗逸定价不高,但其利润是通过成本管理和薄利多销等手段获得的。举例来说,朗逸每售出一辆,单辆利润可能不是最大的,但凭借庞大的销量累积,整体盈利效果相当显著。
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,速腾在价格设定上难以随意调整。汽车制造商不会容忍亏损,他们都有既定的盈利指标。为了确保盈利,速腾这类在成本控制上难以大幅调整的车型,只能选择维持既定的价格区间,以满足利润需求。
细节上的差异
尽管这三款车型在主要部件上保持一致,但若仔细对比,速腾在众多细节方面表现更出色。德国在研发速腾时,并未将节省成本作为首要考虑。例如,速腾在车身漆面的处理上采用了更高级别的标准,使得漆面既耐用又美观。
朗逸在设计时更注重成本控制,所以在某些细节上可能略逊于速腾。比如,朗逸的车内装饰在精细度上与速腾相比,存在一定差距。这些细节上的不同,也导致了两款车型在价格上的差异。
车型价格与市场
朗逸凭借其低廉的定价策略,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。由于消费者普遍关注价格,朗逸的高性价比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。上汽精准地捕捉了消费者的心理,通过低价策略成功拓宽了销售渠道。
速腾虽然价格不低,但因为品牌效应、优质品质和精细工艺,仍吸引了不少买家。两种定价策略在市场上都各自站稳了脚跟。